一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“要做什么”,而不學習需要“停止做什么”
作為彼得·德魯克基金會的10年董事會成員,馬歇爾有很多機會聆聽大師德魯克的演講。在這段寶貴的時間里,他認為德魯克教會自己關于人生和領導力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就是:
我們花很多時間,來幫助領導者要學習做什么。但我們卻沒有花足夠時間,教導領導者該停止做什么。我見過一大半的領導者,不需學習做什么,而需要學會停止做什么。
不管是領導者還是組織,都關注對積極行動的承諾,以及保持前進的動力。同樣,大多數(shù)組織中的激勵制度,也是為“做了什么”而設立。例如,我們會因為做對了一件好事得到表揚,卻很少因為停止做某些事得到鼓勵。
如何在領導力發(fā)展過程中,學習 "停止做什么"呢?第一步,就是要確定你需要停止哪些行為。
領導者的20個壞習慣:
回顧一下這份習慣清單。你占了幾個?
你是否認為這些習慣阻礙著你的領導力發(fā)揮?如果你和大多數(shù)人一樣,答案是肯定的。那么,是時候該嘗試停止一些習慣了。
在回顧完這份清單之后,還是會有很多人不知道該“停止做什么”。如果是這樣,以我多年輔導成功高管的經(jīng)驗來看,有一個壞習慣占比最高——那就是只想要"贏"。
二、總是試圖證明自己是對的,領導者要停止只想“贏”的想法
只想"贏"的思維模式,是大部分人領導力發(fā)展的一大挑戰(zhàn),因為它幾乎是所有其他行為問題的基礎。
比如:
我們常常爭論,通常是因為我們想讓自己的觀點占上風,換句話說,我們想在談話中,“贏”過對方;
我們貶低他人,通常是因為我們已將他人定位在自己之下;
我們隱瞞信息,那是為了獲得相對他人的比較優(yōu)勢;
我們徇私舞弊,那是為了獲得盟友,讓 "我們這邊”占優(yōu)勢。
仔細回憶一下,我們對“贏家心態(tài)”的癡迷,完全跨越了工作和生活范圍。這種心態(tài),不僅在職場,家庭和人際關系也常如此。越是贏家,越喜歡贏。無論它有沒有意義,值不值得,我們想要的就是“贏”。
尤其對于成功人士來說,“不持續(xù)贏得勝利”本身就是挑戰(zhàn)。
這里有一個簡短的挑戰(zhàn),看看你是否有“贏太多”的習慣。大多數(shù)人都沒有通過這個測試:
你想去A餐廳吃飯,但你的丈夫/妻子/朋友想去B餐廳吃飯,你們發(fā)生了激烈的爭吵。去B餐廳不是你的選擇,因為你覺得這家店的食物或環(huán)境或服務太糟糕。
那么,你會選擇:
(1)批評。指出對方是錯的,如果對方聽你的,就能避免錯誤。
(2)閉嘴。并勉強讓自己去嘗試享受這個夜晚。
這是一個典型的關于"我會做什么/我應該做什么?"的案例。
你會怎么做——批評食物。
你應該做什么——閉上你的嘴。
下一次,當你開始試圖“贏”證明自己對時,請記得深呼吸并問自己:我到底在想贏什么?這真的是我想贏或需要贏的東西嗎?這值得我去努力嗎?
如果我們能學會欣賞這種 "缺陷",并在所有人際關系中努力壓制它,我們就能變得更加成功。
三、在給員工鼓勵或建議時,你是否總是試圖增加更多價值
成功人士的一個典型問題,總是試圖"增加更多價值",尤其在習慣做秀的領導者中很常見。 增加太多價值的問題是什么?想象一個場景: 一位精力充沛、熱情洋溢的員工,帶著一個她認為的絕妙Idea,走進你的辦公室。她興奮地與你分享這個想法。 你也認為這是個好主意。但你不止對她說 "這是個好主意",還補充到 "你為什么不把XXX也加進去呢?你可以嘗試用XXX的方式來執(zhí)行?" 當你這樣表述完,雖然Idea的質(zhì)量可能會提升,但員工的熱情反而被打消不少,隨之而來的執(zhí)行力也會下降很多。因為,這不再是她的想法,而是你的想法。
1.執(zhí)行的有效性=想法的質(zhì)量 X 我對實現(xiàn)它的承諾
很多時候,我們太糾結于如何提高想法的質(zhì)量,以至于破壞了執(zhí)行想法的承諾。領導者必須意識到,你在組織中的地位越高,就越需要"讓別人成為贏家",而不是讓自己成為贏家。 我問我的教練客戶J.P.Garnier,GSK前CEO,"在我們的教練輔導過程中,你學到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?"
他說:
你幫助我成為了更好的領導者,過上了更具幸福感的生活。
你教會我,在說話前,我應該先停下來,深呼吸,問自己:“這值得嗎”?
當我養(yǎng)成說話前先吸一口氣的習慣時,我意識到自己要說的話至少有一半,是不值得說的。
即使我知道說出來可以給對方增加一些價值,但我更加意識到:什么都不說反而會有更多收獲。
2.人們常常把領導的建議當成命令
我又問J.P:作為CEO,你在領導力方面學到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?
他回答:
我學到了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:我的建議,會變成命令。
如果它們很聰明,它們就是命令;
如果它們很愚蠢,它們也是命令;
如果我想讓它們成為命令,它們就是命令;
如果我不想讓它們成為命令,它們依然是命令。
多年來,我在美國海軍新將領的領導力課堂上,一直告訴學生這句話。我教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,只要他們拿到星星,他們的建議就會變成命令。
這對領導者意味著什么?意味著你必須密切關注你如何給予鼓勵和建議。如果你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說完"好主意",然后在后面加上 "但是 "或 "然而",那么要特別當心了,你已經(jīng)給出了看似建議的命令。
我的建議是,在你說后面的建議之前,先吸一口氣,問問自己:你將要說出去的話是否值得。當你有意識地覺察,很可能會發(fā)現(xiàn):你不再增加更多價值時,對方會有更多的收獲!。
四、坦率可能成為一種武器,停止發(fā)表破壞性的評論或意見
這個習慣性錯誤,可能是我們最難自我診斷的習慣之一。
破壞性評論,是我們有意或無意發(fā)表的諷刺性評論。它們沒有其他目的,只是為了貶低別人,傷害他們,或者宣稱自己 "高人一等"。它們與增加太多價值的評論不同,這類評論只會增加他人的痛苦。
破壞性評論最大的特點是,不易被自己察覺。如果你讓一個有此習慣的人,嘗試列出他過去24小時所做破壞性評論,他們腦中可能會出現(xiàn)一片空白。
因為大多數(shù)人都無意識地發(fā)表這些言論,自然也就不記得。但對方卻記得。換句話說,我們不認為自己有發(fā)表破壞性評論的習慣,但了解我們的人可能看法完全不同。
坦率,可以是一種風格,但也可以成為一種武器。在你要表露自己的“坦率”之前,先問問自己, "這值得嗎?"
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測試,可以用來幫助你避免破壞性的評論。在說話之前,先問問自己:
1. 這對我們的客戶有幫助嗎?2. 這對我們公司有幫助嗎?3. 這能幫助我們的談話嗎?4. 這對我的談話對象有幫助嗎?
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,正確的策略就是:不說。
五、喜歡用 "No/But"等口頭禪,來開啟談話
好勝心強的人,很容易陷入一個習慣,那就是用 "不"、"但是"或 "然而 "等口頭禪,來開始自己的觀點。
不管你的語氣聽上去有多友好,這都成為了扼殺對話的捷徑。因為你給對方的信息,就是 "你錯了",而不是"我們來討論一下","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"。
你不妨有意識地記錄一下身邊每個人使用 "不"、"但是"或 "然而 "等詞匯來開啟對話的次數(shù)。你會對這些詞的常用程度感到震驚。
我對我的客戶也使用這種技巧。實際上,我甚至不假思索地統(tǒng)計他們對這三個詞匯使用情況。
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。
在與客戶的初次會面中,如果我發(fā)現(xiàn)對方這個習慣特別明顯,會直接打斷對方,說:我們談了將近一小時,你是否意識到,你已經(jīng)用 "不"、"但是"、和 "然而”,來回應我17次?
這時,他就會開始認真反思并嘗試改變這樣的行為。
如果這是你自己的習慣挑戰(zhàn),你可以為自己做這個小測試,就像衡量其他人一樣簡單。
不要試圖為自己的立場辯護,開始監(jiān)測你用 "不"、"但是"或 "然而 "來開頭的談話有多少次。
六、肯定他人,喜歡用 "Yes,but"的句式
前面我們已經(jīng)說過,你在組織中的職位越高,就越需要讓別人成為贏家,而不是讓自己成為贏家。你越是想成功,就越要幫助他人去贏,這才是真正的贏!
對于領導者來說,意味著要密切關注你如何給予對方鼓勵,如何幫助別人變得更好。
我們習慣說:“這很好(Yes)……但是(But)……"。很多領導者,在肯定他人時,總是先來一番表揚,然后再加個but。也許這樣可以幫助你樹立專業(yè)知識或高于他人的權威性,但你的表揚很可能已經(jīng)變味。
因為對方接受到的信息是:“but”后面的轉(zhuǎn)折才是重點,而“but”前的肯定只是鋪墊。久而久之,對方會形成一個印象:你前面的肯定或贊美并不真誠。
如果你也認為自己有“Yes,but”的習慣,下次在回應他人時,記得留意一下自己的聊天模式。當對方提出建議后,不妨深吸一口氣,讓自己在 "Yes "的地方多停留一會。
另一個建議,嘗試將“Yes,but”改成“這很好(Yes),而且(And)"。
And是什么意思呢?我不僅接受到你的信息,我還將在此基礎上增加一個新信息給對方。它的價值就在于,你的建議觸發(fā)了我的創(chuàng)意,我們已經(jīng)開始協(xié)作并進入正向循環(huán)。
在馬歇爾看來:
已經(jīng)取得一定成功的人,常常會被過去的成功模式和習慣行為所困,他們既沒有意識到自己過去取得的成功也存在著行為上的缺陷,也不明白當前這些習慣性行為,正阻礙著自己發(fā)揮最大的潛力,取得下一個成功。
最后的最后,馬歇爾提醒所有的領導者和希望實現(xiàn)自我發(fā)展的朋友,如果你想實現(xiàn)任何改變的話,最好的時機就是現(xiàn)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