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聽過「三放世代」嗎?
這是2010年后出現(xiàn)在南韓的名詞,努力工作卻還是薪資停滯、無法升遷,年輕世代放棄戀愛、放棄結婚、放棄生子,成為「三放世代」。在日本,年輕人找不到未來,變得以「毫無抱負」為最高理想,以「沒有用處」自我標榜,放棄戀愛、結婚、生子、買房、人際關系,成為「五放世代」,最后放棄理想和希望,成為「七放世代」。
臺灣,也正陷入「放棄世代」。超過6成年輕人覺得自己會比父母輩過得還差,一輩子無法逃脫「低薪」、「高房價」和「高失業(yè)率」,將近8成覺得大環(huán)境對自己不公平,未來不會好轉,只會更糟。
在這種憂慮下,臺灣年輕世代的結婚率,從1980年的將近10%,一路跌到近年的6%上下;生育率更從89%直接掉到34%,成為全球少子化最嚴重國家,不只「三放」、「五放」,「七放」也近在眼前。
放棄,不是因為不想要,而是努力過后還是得不到,無力感,讓人對未來絕望。
2017年度計劃:重新定義你是誰
2017年度計劃,請一定要做一個「不放棄」的決定。這個決定,就是打破你以往相信的直線式人生,只要轉念,變成組合式人生計劃,就可以擺脫三放世代的困境,變成充滿生機的花園。
從A→B的單一條路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往上爬,所有人拚命擠進這條愈來愈窄的職場向上路,誰能走到最后,誰就是贏家;而半路掉下來,就成為魯蛇。
隨著時代快速變化,大企業(yè)崩解,從A→B那條直線的路已經消失了,「選擇一個職業(yè)后不能再做改變」、「在發(fā)展職業(yè)方向的過程中,一個人只能有一次重要決定」的生涯信念不再合用。
我們的一生不該只是一種面貌,如同拼圖般A+B+C+D**8943;**8943;的組合式人生,才可能讓無力感、無望感及失敗感消弭于無形,達到圓融與平衡。
從「線性人生」轉為「生態(tài)系組合人生」的新生活提案,以前,你以為一塊地只有蓋出摩天大樓,才是功成名就,做不到,就只能活在別人的陰影下;但同一塊地,其實你也可以種成一片花園,有花、有蝴蝶、有綠樹、有陽光,成長成另一種美麗?;蛟S,你賺得不比那些人多,但心靈的富足,卻是無可取代。
你想過,拿掉名片你是誰嗎?當人生階段不再是不可逆的線性,人生是動態(tài)而彈性的,今年起「Slash」這個詞愈來愈常出現(xiàn)在網絡上,Slash是鍵盤上的斜桿符號「/」,意指一個人名字后面可以擁有許多不同身分。
Slash人生,指的是擁有不同方向,兼具不同才能及多重身分,你,不只等于工作,還可以是你的生活風格、興趣、家庭、社會貢獻等,擺脫短利A→B線性決定,你的人生,也可以自成生態(tài)系風景。
個性4大心魔,讓你連想象都不敢
「決定一個人價值的不只有工作,還包含人生各面向」,Slash多元組合人生早就被提出,為什么至今,許多人還是只把人生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?然后哀怨籃子突然破了,讓人生變得一無所有?
束縛一個人不敢踏出眼前,離開A→B這條單行道,是因為個性上存在4大心魔:
1 故步自封
以為自己不可能達成目標:一個人如果不相信自己可以,就不會去設定目標,沒有目標,就不會去思考達成方法,沒有方法,任何事都不可能。所以「敢想」,你才有機會去檢視現(xiàn)狀和目標間的差距,也才有機會評估自己還缺了什么?還要學什么?有目標,才有改變,也就有希望。
2 猶豫不決
個人期待與社會期待產生沖突:害怕自己如果無法實踐目標,到時既達不到理想,又失去現(xiàn)在所有,失去自己,也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期待,落得兩頭空。在行動前,你必須先認識自己,了解價值觀、優(yōu)勢與弱點,才不會好高騖遠。
3 裹足不前
害怕做錯決定或失敗 :「不改變,就不會失敗」,很多人害怕失敗,明明不滿意現(xiàn)狀,卻還是不敢做出行動,最后錯過改變的最佳時機。要破除庸人自擾的恐懼,必須理解「不管成敗,都是獲得」,即使是摔一跤,也等于換取到經驗,讓自己下次更好。
4 盲目跟從
依循社會主流價值:害怕與眾不同,所以走最多人走的路徑,以為打安全牌最保險,最后卻反而喪失自我。一個人是否成功,不是只依靠外界定義,傾聽內心聲音,找到天賦與熱情,你也能定義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如何不讓自己成為這4大心魔的奴隸?不妨從性格、態(tài)度、心理、環(huán)境等面向全方位了解自己的盲點,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里,然后再據(jù)以采取行動,擺脫負面心魔的糾纏。
行動5大心結,阻礙你實踐多元人生
那為什么很多人已經跨出第一步,在新年幫自己訂立了不同面向的年度計劃,到了年底卻一如照舊,想了,卻還是做不到?因為在行動時,還有5大心結,沒有突破這5關,再多的目標,都是空想。
1 不可能有其他選擇
自問「為什么我會不敢想?」
敢想,是多元組合人生的起點,只有放下「我應該要**8943;**8943;才對」、「我如果**8943;**8943;就是失敗」的成見,才能讓自己踏入多元生活的第一步。
從小,我們就習慣從父母走過的路,去思考自己的人生。在過去,父母們走的是一條A→B的職涯直線之路,也是那個時代,人生成功的最短路徑,只要走上這條軌道,就能一步一步往上爬,得到良好的社會地位。
但如今,這條路早已斷軌,但許多人卻還是只認得這條「快捷方式」,內心幫自己設定「我就是要從A→B」,緊緊抓住這個想法,不去想自己其實還有其他可能。這是思考的懶惰,也是給自己的局限。
2 無法改變
自問「為什么我無法改變?」
心理學上有一個「心錨效應」,指的是人在選擇時自我設定的抉擇點,它可以是綁住一個人mindset最大的困局,也可以是幫一個人做出改變的起點。所以移動自己的心錨,讓自己從「只能走眼前的既定道路」到「不依循別人的期望其實也可以」,改變自己的人生之路,只是一念之間。
如果沒有幫自己重新定錨,就會因為不敢想,找不到目標;沒有目標,就不會去幫自己設想達成目標的方法與步驟;沒有方法與步驟,自然什么都不可能;當覺得不可能,于是告訴自己「我不可能改變」,然后繼續(xù)失落與絕望。
3 自己做不到
自問「怎么把目標步驟化?」
從「想」到「做」之間,其實是一段很大的距離,習慣直線式人生的人,往往會陷入「不想到100%不行動」和「做不到最好就不出手」。這種一次到位的做法,適用在過往的直線式人生上,但如今變化快速、充滿不確定的時代,想要抓住變局,就必須「動態(tài)修正」,邊做邊學邊修正。
想要多元人生,必須「先求有、再求好」,盡可能把所有選項都列出來。透過排序,找出最想做的,才能知道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內,哪些必須先納入計劃,哪些又可以有空再來。這就是「漏斗式清單列法」,幫你把想象變成可以落實的步驟。
4 計劃趕不上變化
自問「為什么我沒有采取預約制?」
會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,是因為我們太常為了臨時插入的事,放棄原本的計劃,弄得最后各種目標都沒達成,每天只忙于瑣事。要**這個困局,就必須把行事歷上的重要事項,都當成是與自己的約定,絕不輕易打破。
時間安排上,一律采取預約制,而且遵守「先來后到」原則,所有目標都必須提前設定。唯有將時間表往前半年至一年先行規(guī)畫,才能做好長期計劃和預防措施,把意外風險降低到最小。
5 這樣做真的有價值嗎?
自問「每個目標的心理占比?」
很多人對于存錢,都是「收入-開支=儲蓄」,但正確做法應該是「收入-儲蓄=開支」。唯有把「儲蓄」當成絕對要做到的項目,才能真正存到錢。多元人生組合的安排,也可以套用這個概念,想要達成的生活目標,不是「工作有空才來做」,而必須是「先為自己預約時間」,否則永遠都會是「沒時間」。
這個簡單公式,可以解決所有人生面向安排上的價值型比較問題。人生不只是工作,但工作卻是支撐其他生活目標的重要收入來源,所以一定要確認每個目標在自己內心的重要性占比,如果不同目標發(fā)生沖突,自己該怎么取舍?時間上,又該怎么分配?
知道每個目標在內心的占比,也就知道每個目標的先后次序,就能明白在時間和財務的安排上,該怎么做到最好的資源分配,不再懷疑自己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。
4種Slash人生,看見不一樣的可能
2017年度要實現(xiàn)Slash人生,我們采訪4個組合式人生達人,他們如何分配內心和時間比重,調配出人生的黃金比例?看看他們各自用什么方法達成:
國泰人壽業(yè)務劉**「多元人生」
人生不只A→B直線,而是從A到Z拼出YOURSELF。用「漏斗式清單」找出人生第一順位,決定人生每個面向的資源分配。如果覺得夢想太高遠,分階段達成目標,先求有再求好。
硅谷美味**謝**「平衡人生」
想要的愈多,愈要學會「放手」找平衡。明確知道自己「不要做什么」,放下每樣事物都想抓在手的掌控欲,只做「非我不可」的事,才不會永遠被to do list追著跑。
桌游設計師徐**「彈性人生」
害怕失敗不敢選擇?生活就像手上同時有好幾顆球,分清手中是玻璃球還是彈力球,就可降低失敗成本。玻璃球不可碎,就像工作,一旦落地,連生計都成問題;而興趣彈力球,有試錯的機會,如果掉了,還能再彈回來。
醫(yī)師漫畫家林**「興趣人生」
社會主流價值與做自己只能二選一?在社會定義的「成功方程式」之外,你內心的聲音是什么?你的興趣、天賦又是什么?興趣靠紀律養(yǎng)成,每天花時間練習,才能隨波不逐流。
人生,不是只有一個面向,人生的價值也不是只有一種;不必盲從,現(xiàn)在開始,你的人生,你決定。2017年起,人生不再后悔!
資訊整理:中國財富500強(http://shellcamp.com/)